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卫星遥感结合用电用能、税务数据等,生态环境执法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全球今日报

时间:2023-06-29 14:06:09 来源:红星新闻 分享至:

6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执法要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就需要有科技的支撑,相关执法工作已经或正在实现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这是一个节点。

赵群英说,2022年因为疫情制约,环境执法工作没有派出现场工作组,面对特殊时期的特殊困难,在部领导的直接推动下,在重点地区的监督帮扶工作当中探索实现了科技信息化助力非现场执法,通过创新、创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开展线上远程监督帮扶取得比较成功的应用。


(资料图片)

↑发布会现场

据介绍,从2022年5月份开始,生态环境部向相关城市推送问题线索企业2万余家,经过地方现场的检查核实,问题发现率在70%-8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其他领域,也在探索新技术对执法工作的支持,在水领域的指纹技术,在固废领域如何应用环评、排污许可、固废管理等信息系统、大数据,来发现危废处理处置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在大气方面,赵群英介绍,目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问题线索识别的技术方法,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动监测、用电用能等技术手段,还要融合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在一些市县还可以把税务数据、天眼工程等等都可以纳入进来,在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单位,污染高值区和冒泡区,来发现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大户的违规排放,包括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等措施,精准识别问题企业。

“比如说用电,你说减产了一半,可是你的用电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问题。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应用当中非常准确。我们识别问题之后,现场检查是带着问题去、瞄准目标去,精准性、针对性就大大的提高了。”赵群英说。

“我们组织评估中心、卫星中心、环科院、监测总站和信息中心,开发了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搭建了这个平台,通过模型的计算我们来发现问题。”赵群英表示,通过这个平台向地方推送问题,地方排查整改,然后现场查办的结果再反馈,部里再去核验,形成一个闭环。应该说大气执法监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一批地方借鉴这些相关的模式做法创新监管方式,也使科技赋能我们的执法工作,使得执法效能得到极大提升。”赵群英介绍,比如山东、江苏等省打造的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环保监管体系,通过推送问题线索,大幅减少了现场检查的频次。河北把重点企业的DCS系统也引到执法监管平台当中,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状况。河北邢台信都区建立了高值区溯源类脑指挥平台,今年这个区办理的涉气行政处罚案件中,30%的线索就靠这个平台来推送。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